1.不要過度保護
孩子從出生後,身體會歷經不同階段的發展(如從翻身、爬行、站立到行走),
每當某一個能力正要發展時,家長除了要適時的給予刺激,
最重要的是要提供他一個可以安全活動的環境,讓他可以境情的施展身手。
也就是為孩子預備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順應孩子的發展歷程,
當他想爬的時候就讓他盡量爬、想走的時候就讓他盡量走......,
不要去干涉他禁止他,讓這種來自內在的趨力可以完全獲得滿足。
2.不要過度溺愛
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原本就充滿了各種的感官刺激,等待孩子們的接近與探索。
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基於保護孩子的心態,
不讓他在地面上爬行、不肯讓他多觸碰週遭的物品,
甚至連他應該學習的基本能力(如穿衣穿鞋),家長也要代勞。
這種過度的寵愛,不但會剝奪他藉由探索環境發展感官能力的機會,
也可能讓孩子養成過度依賴的個性。
3.不要太多電視
就現代兒童的生活來說,收看電視、使用電腦的程度,經常都是處於一種過度的狀態。
雖然這些電子類產品或多或少都能提供視覺和聽覺的刺激,
但是當孩子長期只關心電視節目,就沒有心思去接觸別的事物,
其他感官刺激的輸入當然也就跟著減少了。
再者,電視影像過度輸入,也是造成幼兒近視的元兇,
家長千萬別把電視當成廉價保母,那會讓你得不償失。
4.不要太多課程
資訊太多、才藝課程太多,也是阻礙幼兒感官發展的另一個隱憂。
現在的家長都太過焦慮,總希望孩子多學一點特殊技藝,或是乾脆提早認知學習,
讓年幼的孩子像在各種才藝班之間趕場,
沒有時間自我調整、沒有時間發展肢體動作並且與環境互動。
大量的才藝學習課程壓縮了孩子遊戲與活動的時間,
讓家長以為已經提供孩子足夠的腦部活動量,卻忽略了感官動作的發展。
5.沒有走出戶外
賺錢忙、怕塞車、沒時間、學才藝、補習......,現代人有太多的理由拒絕走出戶外。
但是為了孩子好,即便是住家附近的小公園,都應該經常帶孩子去走動走動,
因為大自然是啟發幼兒感官發展最好的教室。
大自然裡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刺激,可以滿足孩子多元的感官輸入:如風雨聲、雷擊、鳥鳴;沙灘、草地、岩石的觸感;明亮、幽暗和雲朵的變化;花香和青草的味道.......,
只要能夠帶著孩子經常到戶外走走,就可以讓他在大自然裡盡情的開展各種感官能力。
原文轉貼自:BBH~睿廷~寶貝屋☆彡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182819&op=dt&lno=82351954&no=3506806